|咨询电话
肺栓塞是一种因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而引发的疾病,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但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以下从核心知识点展开科普:
一、什么是肺栓塞?栓子从哪来?
核心定义:肺栓塞是各种栓子(最常见为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障碍的疾病。严重时可因血流阻断引发肺组织坏死(即肺梗死)。 最主要栓子来源:90%以上的栓子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下肢静脉、盆腔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堵塞;少数栓子可为脂肪(骨折后)、羊水(分娩时)、空气等。
二、哪些人容易得肺栓塞?(高危人群)
以下情况会增加血栓形成或脱落风险,需重点警惕:
长期卧床/久坐:如术后、骨折后卧床,或长途坐车/飞机(久坐导致下肢血流缓慢);
静脉血管损伤:如手术、创伤(尤其是下肢、盆腔手术);
血液高凝状态:如孕妇、产后,服用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肿瘤患者(肿瘤易引发凝血异常),肥胖人群;
其他:有血栓病史或家族血栓病史者。
三、发作时有哪些典型表现?(警惕这些信号)
症状轻重取决于栓子大小和堵塞范围,常见表现包括: 突发胸痛:多为刺痛或钝痛,深呼吸时加重;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症状,活动后更明显,严重时静息状态也会出现; 咯血:少数人出现,多为少量鲜血(因肺梗死导致肺组织少量出血); 其他:还可能有咳嗽、晕厥(栓子较大时突然阻断血流)、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
注意: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易被忽视,需结合高危因素警惕。
四、如何诊断和治疗?
1. 诊断:靠检查“捕捉”栓子 怀疑肺栓塞时,医生会结合症状、高危因素,通过以下检查明确:
·初步筛查:D-二聚体检测(若正常,基本可排除急性肺栓塞);
·关键检查: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能清晰显示肺动脉内栓子,是常用确诊方法;
·其他:肺动脉造影(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受影响情况)等。
2. 治疗:“抗凝+溶栓”为主,早干预是关键
抗凝治疗:是基础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扩大、预防新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需按医嘱长期服用(多数患者需3-6个月,高危者可能需终身抗凝)。
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如出现休克、严重呼吸困难),需在发病48小时内(最迟14天内)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溶解栓子,快速恢复血流。
其他:少数严重病例可能需手术取栓或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防止下肢血栓再次脱落)。
五、如何预防?(重点针对高危人群)
肺栓塞的核心是“防血栓形成”,尤其是高危人群需做好以下几点:
1. 避免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活动下肢(如勾脚尖、屈膝); 久坐者:每1小时起身走动,做踝泵运动(反复勾脚、伸脚);
2. 减少血管损伤: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术后保护好伤口;
3.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孕妇、产后女性:在医生指导下适度活动,必要时用抗凝药物预防;肿瘤患者、术后人群:按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抗凝;
4. 控制基础因素:减重、戒烟,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总结 肺栓塞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高危人群需警惕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信号,及时就医;确诊后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同时做好日常预防(尤其是活动下肢、避免久坐),可显著降低风险、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