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什么是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称静脉炎。
静脉炎的分型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节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
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自身因素
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
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液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一次,如无菌透明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体
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
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的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
静脉炎的护理
冷敷法
冷敷法冷敷使用促使患者血管收缩,降低药物吸收率,促使血管通透性降低,减少药物渗出,进而防止由于渗出而导致的组织水肿。
热敷法
热敷主要应用于滴注静脉血管收缩剂的时候。热敷穿刺局部,可以扩张局部血管,提高血液循环的速度,减轻患者局部瘀血的情况。可利用湿热毛巾或热水袋(40-50℃)进行热敷,每次20min,每天4次。抬高静脉炎的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
中药外敷
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以及通畅血气的功能。
新鲜马铃薯外敷
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切成0.2~0.3cm的薄片,贴敷于穿刺部位上方,沿血管走向外敷约10~15cm,待马铃薯汁干后进行再次更换,尽可能的保持湿润。